净零排放下的农业碳汇:减碳与价值
“碳票”变“钞票”,农业新价值

由于温室气体引发的一系列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由碳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影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提出了确保“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以内”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碳中和的大潮,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碳资源管理路线。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碳排放交易是不可忽视并值得重视的关键路径。我国于2013年6月18日从深圳市开始试点碳交易市场,陆续又在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福建试点了八个碳交易市场。截至2020年,我国碳交易成交总额为98.1亿元,其中广东的成交额最高,达到31.7亿元。


农业碳中和的重要性

农业在推进碳中和方面,也是从两个抓手出发,一方面是碳减排,另一方面是碳吸收。如何在保证农业供给者身份的前提下,衡量好农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成为目前农业食品发展中重要的发展方向。表现在农业减排增效、种植固碳增汇、农业生物质能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


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占比约7-8%,但仍不容忽视

根据OECD数据显示,不同国家和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结构占比存在较大差异。从总量的横向对比来看,中国作为第一农业大国,农业碳排量始终高于欧美,但由于本世纪初,中国碳排总量陡峭爬升,农业碳排放占中国总排放的比例出现了明显下降,随后一直保持在 7%-8%的水平上(如下图)。

图:中美欧农业部门碳排放绝对值及其占本国总排放量的比重 数据来源:经合组织(OECD)

虽然从总体上看农业碳排在中国的占比不算高,中国农业的减排至少还面临着畜牧业导致的大量有害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导致消耗的农副产品较多,化肥替代技术尚不成熟等问题,因此农业带来的碳排放量仍然值得关注。同时,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的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每年产生150亿吨的二氧化碳。

农业碳排放的行业或者环节主要有哪些?根据公开资料报道,农业的温室气体产生的前四大来源主要是畜牧业及其肥料使用、农业用地、作物燃烧及毁林。 但是,长期的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带来了农业各环节不同类型污染的排放,在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着碳排放。

图:农业各环节排放物质和减排措施 数据来源:公开网站,35斗研究院绘制


我们如何应对农业碳汇?

我们在过去的一年投资1.5亿元用于打造生态农业深加工示范园,投入研发出全产业链核心深加工技术设备,并计划到2035年实现碳中和,比巴黎协定确定的时间提前15年。这一行动预计将减少超过数十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100多万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


建设零碳路径,能源100%利用

我们全面采用清洁能源包含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源,全面采用热泵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及减少碳排放,采用生物质热解实现固碳及碳减排,我们在全面实现碳中和(零碳)技术上为国内外企业做出标杆示范,并且我们的产业链将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优化并转化100%的绿色能源。


践行生态价值,追求零碳

我们通过自有的生态研究所联合华农大学教授共同研究未来生态育植技术,依靠科学技术研制出生态培育产品与养护产品来保护耕地等,消灭碳足迹,增强土壤吸收温室气体,目前已经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85%。公司还制定激励计划,鼓励农民使用更多的碳中和作物生产方式,如保护性耕作和覆盖作物。可以减少释放二氧化碳,同时将关键养分停留在土壤中。


“碳票”变“钞票”,农业新价值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浙江省、贵州省已发布了各自的GEP核算技术规范。青海、海南、内蒙古等省(区、市、自治区),深圳、丽水等23个市(州、盟)以及阿尔山、赤水等100多个县(市、区)展开了GEP核算试点示范。

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统计年鉴》的数据,对上海近年来的农业活动碳吸收和碳排放进行了估算,总的来讲,上海农业仍然是个巨大的净碳汇,约为380万吨。按照目前60元每吨的均价,若完全转化为碳汇交易,交易额将达到2.28亿元。全国293个地级市,不同省市自然条件及农业发展情况不均一,但目前若以上海为均态,农业碳汇将带来将近700亿的交易金额。

我们在农业碳汇发力,从农业种植与生产中产生更多碳汇价值,通过碳交易市场将控排企业与农户链接起来,既可以实现碳中和,又可以增加自己的绿色收益。

我们将生态能源计划纳入碳汇主力军,从企业发展中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的综合考量,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山川湖泊、湿地森林等方面体现价值。我们还将构建生态清洁能源小镇,追求生态能源效率,自给自足的同时服务一县一园,创建更多“零碳”新路径,促进农业碳汇长远发展。